小倉城 天守閣

小倉城的歷史

小倉面向關門海峽,自古以來便是陸上海上交通的要衝,因此此地曾建有許多堡壘與城堡,各個豪族在此爭奪霸權。小倉城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的1569年,當時來自中國地區的毛利氏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城堡。之後,高橋鑑種與毛利勝信曾先後駐守於此。1602年,在關原之戰中立下戰功的細川忠興正式開始修建小倉城,並耗時約七年完工。

細川忠興所建的小倉城與城市規劃

細川忠興所建的小倉城,基於將整個城下町納入城郭的宏偉都市規劃而建造。其規模在全日本排名第五,在西日本更是可與姬路城匹敵。在九州更是首屈一指,規模幾乎是熊本城的兩倍。

小倉是連接本州與九州的門戶,同時也是中津街道和長崎街道的起點。因此,曾有「九州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小倉」的說法,使城下町非常繁華。城下町內,武士家臣住在城堡周圍,而町人(商人與工匠)則居住在外圍地區。忠興致力於城下町的發展,邀請來自各地的商人與工匠,扶持商業與手工業的發展,並鼓勵對外貿易。此外,他還創立了祇園祭,這一傳統節慶延續至今。

小倉城的變遷與小笠原氏的統治

細川氏被調封至熊本後,1632年,與細川家有姻親關係的播磨國明石藩主小笠原忠真入主小倉。小倉·小笠原藩受到了將軍德川家光的特別命令,負責監視九州的諸大名。

這一時期,小倉作為通往九州各地的交通樞紐地位得到確立,小倉城也進一步擴建,城下町持續發展。在小笠原忠苗的統治時期,城內的下屋敷修建了一座擁有泉水的迴遊式庭園。

然而,1837年,城內發生大火,整座城堡被燒毀。兩年後雖然重建,但天守閣未被修復。

幕末至現代的小倉城

幕末時期,小倉成為進攻長州藩的重要據點。小倉藩與熊本藩奮勇作戰,但其他九州藩士兵的戰意不高。最終,在1866年,小倉藩被迫撤退,並自行放火焚毀小倉城,以防落入敵手。

明治十年(1877年)的西南戰爭中,駐紮在小倉城的步兵第14聯隊由乃木希典將軍率領出征。隨後,步兵第12旅團與第12師團司令部也設於城內。

太平洋戰爭後,小倉城曾被美軍接管,直到1957年才歸還日本。在市民的熱烈要求下,1959年天守閣被重建,小倉城再次成為城市的象徵。

重建的天守閣與其獨特建築風格

重建後的小倉城天守閣被稱為「唐造天守」,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五層比四層更大,並且兩層之間沒有屋簷。在建成之初,它曾擁有日本最大面積的天守閣。後來,德川家所建的天守閣超越了它,但其規模仍然十分宏偉。

此外,小倉城的石牆採用了「野面砌」技法,即不使用切割整齊的石塊,而是利用原石堆砌。這種手法雖然樸素,但卻展現出強烈的力量感,賦予城堡獨特的風格。

想了解更詳細的歷史,請訪問此頁面。
https://kokuracastle-story.com/
(頁面為日語內容,建議使用瀏覽器的翻譯功能。)

透過漫畫了解小倉城,請點擊此處。
https://kokura-castle.jp/manga-kokuracastle/
(頁面為日語內容,敬請理解。)

天守閣指南

小倉城的天守閣於1837年(天保8年)因火災燒毀,但在市民的熱烈要求下,於1959年(昭和34年)重建。如今,它是日本第三大重建天守閣,僅次於大阪城與名古屋城。

在2019年3月(平成31年),小倉城時隔近30年進行了大規模改裝,煥然一新,成為互動式旅遊景點。此外,新增的電梯可讓遊客自由穿梭於1樓至5樓,提供更加舒適的參觀體驗。

此外,天守閣還可進行包場租賃,適用於特別活動或私人聚會。

關於小倉城的包場詳情,請訪問此頁面。
https://unique-venue.com/

各樓層介紹

1樓:娛樂體驗區「小倉城劇場 & 體驗區

1樓是一個可以在娛樂中學習小倉城歷史的區域。
在小倉城劇場,由演員草刈正雄擔任旁白,播放約10分鐘的影片,精煉展現小倉城400年的歷史。
此外,這裡還有適合各個年齡層的互動體驗,

包括:

  • 變裝區:可穿上和服或戰國武將的服飾拍照留念。
  • 流鏑馬遊戲:體驗騎馬射箭的刺激感。

2樓:細川家·小笠原家的歷史與小倉的發展

2樓主要介紹統治小倉藩的細川家與小笠原家,讓遊客深入了解小倉的歷史。

展區亮點包括:

  • 介紹從戰國時代延續至幕末的歷代藩主。
  • 介紹細川忠興,他是「千利休七哲」之一,並展示其武士盔甲複刻品。
  • 小倉城天守閣創建時期的模型。
  • 介紹幕末時期的小倉戰爭,並配有影像展示。

遊客可以透過珍貴的歷史資料,深入感受小倉從江戶時代至幕末的歷史變遷。

3樓: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——以小倉為舞台的巖流島之戰

3樓介紹了與小倉淵源深厚的宮本武藏與佐佐木小次郎的一生。他們在漂浮於關門海峽的巖流島展開了一場著名的決鬥,這場戰鬥是在小倉藩主細川忠興的統治下進行的,是小倉歷史的重要篇章。

展區亮點包括: 

  • 佐佐木小次郎的愛刀復刻版與宮本武藏的木刀復刻版展示。
  • 巖流島攝影區:可扮演佐佐木小次郎,與從上方砍下的宮本武藏立體雕像合影留念。
  • 介紹巖流島之戰及宮本武藏生涯的影像,展現他不僅是劍豪,也是在晚年活躍的藝術家。

這是宮本武藏粉絲絕對不能錯過的展覽!

4樓:展覽空間

4樓為展覽空間,依照季節及活動舉辦各種企劃展。由於展覽內容不斷變化,每次來訪都能發現新的驚喜。

5樓:展望區 & 咖啡吧 - 在天守閣享受特別時光

從5樓的展望區可俯瞰小倉的城市景觀。

此外,小倉城是日本唯一可在天守閣頂層享受飲食的城堡。白天作為咖啡廳開放,每週六晚上變身為酒吧**「夜之城(Night Castle)」**,帶來獨特的夜間體驗。

關於城堡咖啡廳的詳情,請訪問此頁面。

https://castle-cafe.jokamachi.jp/

遊覽小倉城內

城內門跡

大手門 / Ōtemon Gate

作為小倉城的正門,使用了大量的巨石建造,是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門。

槻門 / Keyaki-mon Gate

讀作 “Keyaki-mon”,此門僅允許藩主、公職官員、家老及主要寺院住持通行。

鐵門 / Kurogane-mon Gate

讀作 “Kurogane-mon”,是中級武士及以下階級的通行門。目前左側部分仍為原始建築遺跡。

多門口門 / Tamon-guchi Gate

「多門」 原指長屋,此門是連接本丸(主城郭)與北之丸的通道。

西之口門 / Nishi-no-kuchi Gate

小倉城的後門,連接二之丸、本丸及松之丸。

虎之門 / Toranomon Gate

與大手門、西之口門並列為小倉城的三大正門。因位於從天守閣看向虎方位(東北東),因此得名。

大手先門 / Ōtesaki-mon Gate

此門位於現北九州市政府與小倉城庭園之間。過去,人們通過此門前往大手門。

北口門 / Kitaguchi-mon Gate

此門連接下屋敷(現小倉城庭園)與北之丸。進入八坂神社參道後,右側可見門跡。

卍之刻印 / “卍”刻印

地圖上標記★的位置,在槻門與鐵門之間的石牆底部可以看到一個**“卍”(Manji)刻印**。此刻印代表當時負責該石牆建造的家臣家族的家紋。

野面砌 / Nozura-zumi 石牆

小倉城的石牆採用了**「野面砌」技法,即不對石塊進行切割,而是直接堆砌。這種建築方法在中世紀日本廣泛應用**,主要使用來自足立山脈的天然石材。曾身處亂世的細川忠興對此石牆感到十分自豪。

着見櫓 / Tsukimi Yagura (觀望塔)

「着見櫓」 是一座用於監視海上船隻通航的瞭望塔。重建後仍保持了木造三層二重三樓塔屋的原貌,佔地330㎡。

白洲燈塔岩松翁紀念塔 / Shirasu Lighthouse Monument

明治初期,小倉北區長濱的商人岩松助左衛門,因看到小倉近海白洲一帶船隻頻繁遇難,決定投入私財並募款修建燈塔。然而,由於當時政府禁止私人興建燈塔,該工程被政府接手,他最終未能見到燈塔竣工便去世。

這座紀念塔以白洲燈塔為原型,於1963年(昭和38年)建成,以緬懷岩松翁的功績,以及他為水上安全作出的貢獻。他的墓地位於京町4丁目的再顯寺。

紀念塚 / 紀念碑

花塚 (花之紀念碑)

此碑由北九州花道聯盟(現北九州插花協會前身)於1961年(昭和36年)建立,以祭祀逝去的花靈,並作為花道藝術家們的精神支柱。自1979年(昭和54年)以來,每年10月的小倉城祭期間,小倉北花道協會都會舉行花祭儀式。

茶筅塚 (茶筅紀念碑)

讀作 “Chasen-zuka”,碑文如下: “所有熱愛茶道之人,將所有舊茶筅匯聚於此,舉行祭祀焚燒儀式。”

此紀念碑由小笠原古流、千家表流、千家裏流及原小倉市茶道協會志願者於1960年(昭和35年)12月4日建立。

筆塚(毛筆紀念碑)

每年10月,此碑會舉行毛筆祭祀儀式,焚燒廢舊毛筆。

碑上的「筆塚」二字,取自小笠原藩著名書法家下枝董村的筆跡。此碑由小倉城筆塚建立委員會於1965年(昭和40年)設立,以促進文化發展。

上部へスクロール